出诊时间
周一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全天,周三夜诊。
医生简介
曹惠芹医师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,拥有近二十年的小儿推拿经验。她曾在山东省中医院系统学习孙重山派小儿推拿,融合了三字经派脏腑点穴、张汗臣派等多种流派的技艺,擅长推拿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常见病,以及小儿肌性斜颈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和发育迟缓等疾病。
什么是肌性斜颈?
肌性斜颈(先天性肌性斜颈)是婴幼儿常见的颈部畸形,主要是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或挛缩造成的。其表现为头部向患侧倾斜,下巴和颜面转向健侧,颈部向患侧的活动受限,患侧可能出现肿块,或无明显肿块(胸锁乳突肌发育不良者)。临床上需要排除骨性斜颈、视力代偿性斜颈和神经性斜颈等相关问题。
肌性斜颈的表现
小儿肌性斜颈可在出生时即存在,或在出生后2-3周出现。约30%-50%的患儿在出生后的1-4周内可触及患侧肌肉上的硬结,通常无痛。若未及时治疗,随着患儿的成长,畸形可能加重,导致脸部不对称,患侧太阳穴凹陷较健侧明显等严重后果。因此,家长需重视肌性斜颈的问题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肌性斜颈的原因
肌性斜颈的发生原因包括产伤、胎位不正和宫内异常压力等。在妊娠过程中,如胎位不正等问题可能导致胸锁乳突肌受压,影响气血运行,造成缺血。此外,产伤,如难产或使用产钳也可能导致肌肉损伤。家庭中若有类似病史的情况也应引起注意。准妈妈们在妊娠期间应适当调整卧位,以免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对肌肉造成额外压力。
肌性斜颈的诊断
诊断肌性斜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:
- 体格检查:观察患儿的面部、眼睛及其转头幅度,触诊肌肉硬结以初步判断。
- 超声检查:这是首选的无创方法,可以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增厚、纤维化或肿块。
- X线/MRI检查:用于排除骨性斜颈(如颈椎畸形)或神经系统疾病。
治疗方法
肌性斜颈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:
一、保守治疗
适用于大部分患儿,主要包括推拿、局部理疗和足部按摩等。推拿治疗肌性斜颈时,可根据不同的证型随证加减,通过推揉、拿捏等手法疏通经络、行气活血,帮助肌肉恢复,缓解筋脉挛缩。
- 手法牵拉与体位训练:通过扳拉、拔伸等被动活动,改善颈部功能活动,矫正畸形。具体牵拉方法为:轻柔地将头向健侧侧屈,同时下巴转向患侧,每日多次,每次持续5-10秒。
- 体位调整:睡觉时调整头部位置,利用重力牵拉患侧肌肉。喂养或玩耍时,建议从患侧吸引患儿转头。
- 物理治疗:如热敷、按摩、超声波治疗等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。
二、手术治疗
手术适应症为保守治疗6-12个月无效且头部倾斜超过15°的患儿,通常在患儿年龄超过1岁时,且肌肉严重纤维化或挛缩时进行。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胸锁乳突肌松解术。
结论
在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后,应及时至医院就诊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肌性斜颈的治疗周期较长,需要家长与医生之间的密切配合。在处理时应注意手法轻柔,避免时间过长,同时需注意平时的姿势矫正,定期复查。